池州市商务局
池州市商务局行政规范性文件库(专栏)
索引号: 1134180000328036XW/202110-00011 信息分类: 规范性文件
发布机构: 池州市商务局 主题分类: 商贸、海关、旅游  / 城乡建设、环境保护
成文日期: 2021-10-14 发布日期: 2021-10-14
发文字号: 池商发〔2021〕91号 有 效 性: 有效
标    题: 关于印发《池州市“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的通知
政策咨询机关(起草人): 市商务局 政策咨询电话: 0566-2569708

 

关于印发《池州市“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的通知

池商发202191

 

各县、区商务局,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产业发展部,开发区经贸发展局,九华山发展规划处:

现将《池州市“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印发给你们,请认真贯彻落实。

                   



                  池州市商务局

                  20211014
池州市“十四五”商务发展规划

 

“十四五”时期是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实现第一个百年奋斗目标,乘势而上开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新征程、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第一个五年。为贯彻落实《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安徽省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中共池州市委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二〇三五年远景目标的建议》和《池州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四个五年规划和2035年远景目标纲要》,积极主动应对形势变化、抢抓战略机遇,明确“十四五”时期商务发展的指导思想、基本原则、主要目标和工作重点,加快全市商务高质量发展,编制本规划。

第一篇 全面完成“十三五”任务 开启新阶段商务经济发展新征程

商务工作是国内大循环的重要组成部分,是联结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重要枢纽,在构建新发展格局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十四五时期,必须立足新发展阶段,贯彻新发展理念,构建新发展格局,奋力推进商务高质量发展。

第一章 发展基础

十三五时期,面对严峻复杂的发展环境,特别是新冠肺炎疫情严重冲击和中美贸易摩擦等重大风险挑战,全市商务系统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自觉践行新发展理念,坚持高质量发展要求,奋力拼搏、迎难而上,圆满完成十三五商务经济发展各项目标任务,有力促进了三优池州建设。

商贸流通活力激发。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由2015年的250.1亿元,增加到2020年的406.3亿元,年均增长10.2%。限上商贸流通企业从280家增加到496家,其中年零售额超亿元限上企业16家。城乡流通体系逐步完善。相继建成了远东国际广场等一批大型商业综合体,贵池区新西街获批安徽特色商业街,青阳富贵陵阳大市场等一批乡镇商贸中心升级改造。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双向流通格局基本形成。网络销售规模日益扩大。2020年网络销售额达70.2亿元,年均增长36%;全年限额以上批发零售企业实现网络销售额5.79亿元,年均增长67%。年网络销售额超亿元企业2家,已建成运营电子商务产业园6个,成功搭建线上市级地方特色馆3个。快递业务量增加了6.37倍,业务收入增加5.47倍,年均增长分别为44.82%40.47%。农村电商持续推进。培育省级农村电商示范镇16个、示范村41个、示范点43个。东至县成功列入第三批全国综合示范县名单,贵池区先后获评省级农村电商先进县、示范县,青阳县荣膺省级农村电商示范县。不断完善4个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中心、4个物流配送中心和473个村级电商服务站点功能,形成电商综合服务平台、电商物流配送体系、电商培训体系、农产品上行产业链为一体的综合服务网络。

对外贸易逆势增长。2020年实现进出口总额10.4亿美元,年均增长14.9%,进出口实绩企业达205家。十三五期间,我市连续五年上榜中国外贸百强城市,外贸排名从第89位上升至第66位,展现出较强韧性和发展潜能。外贸结构不断优化。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出口比重提升8个百分点,铜精矿等大宗商品进口量逐年增加。建成保税仓库5家,以保税物流方式进出口额占全市外贸总值已达57.6%;进出口市场拓展,由110个扩大到128个国家(地区),南非、欧盟成为我市主要贸易伙伴,与一带一路沿线46个国家和地区展开了贸易往来;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实现零突破,东至县和贵池区分别获批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和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出口品牌增多,鸿叶集团佳山牌竹制餐具获得生态原产地证书,池州家机白鹰机床和方兴实业“GVP”阀门成为安徽出口名牌产品。跨境电商快速发展。2020年跨境电商交易额2.47亿元,同比增长50%以上,池州市跨境电商发展获得省政府通报表扬。跨境电商企业达23家,大力培育了笨鸟先飞、鸿飞信息等重点跨境电商企业,引导传统外贸企业转型开展跨境业务,依托东至龙工场跨境电商产业园整合池州资源,开展线上线下品牌统一运营,大力开拓国际市场,积极构建跨境电商生态圈。外贸体制机制不断完善。形成了多位一体的开放型经济政策体系,强化部门联动服务机制,常态化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起底,建立重点企业包保服务责任制,巩固压缩整体通关时间成效,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推进退税服务便利化,不断优化跨境贸易营商环境。

利用外资提量提质。十三五时期新设外商投资企业41家,累计利用外商直接投资20.05亿美元,较十二五时期增长1.57倍。外商投资结构优化。围绕主导产业,持续加大外资投向引导,吸收外资由十二五的房地产、矿产品开发为主,逐步向半导体、装备制造、化工新材料等科技含量高、技术密集型的产业转变。战略性新兴产业、现代服务业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比重提升27个百分点,达69.5%利用外资平台拓宽。借助世界制造业大会、中国进口商品博览会、中部投资贸易博览会等重大投资合作平台,推行云推介云洽谈不见面招商方式,实现线上线下联动开展宣传推介、经贸洽谈、招商对接活动,效果显著。20182019世界制造业大会集中签约37个项目,已全部完成工商注册登记,开工率超过95%,资金到位率达80.6%2020年世界制造业大会云签约项目28个,投资总额237.97亿元,合同引资197.67亿元,制造业大会成为重要引资平台。

外经合作有突破。构建完善对外经济合作政策体系和综合服务平台,夯实扩大对外经济合作的基础;推动有条件企业尤其是工程建设类企业与长三角区域龙头企业合作,利用国家援助项目借船出海抱团出海方式开展境外工程承包;引导社会资本开展对外劳务合作,建立对外劳务合作服务平台,为对外劳务合作企业和劳务人员提供相关服务。

口岸开放加速推进。2020年池州口岸货运量再次突破100万吨。池州一类口岸卫生核心能力建设通过国家复核督导检查,池州港江口港区散货外贸码头和集装箱监管场所通过合肥海关复验收。口岸基础设施建设加快。池州港累计完成投资22亿元,新增生产性泊位20座,新增货物、集装箱吞吐能力2500万吨、12万标准箱,池州港江口港区三期建成投产,四期建设全面启动,远航港口在香港成功上市,迈入全省亿吨大港行列。池州港水运口岸江口港区和牛头山港区扩大开放经省政府同意已上报国务院审批。九华山机场改扩建工程启动,九华山机场对外开放列入安徽省十四五口岸发展规划项目。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稳步推进。先后建成菲力克保税仓库、安徽铜冠有色金属公用型保税仓库等5家保税仓库,保税仓库数量、货值全省第一。五年保税仓库货物量值突破20亿美元。其中,菲力克保税仓库为全省最大的保税仓库,成为全省首批入库货值超5亿美元的海关特殊监管场所之一。口岸通关环境不断优化。全面推广使用中国国际贸易单一窗口,以数字共享和信息互联互通为手段,推进一站式作业,实现主要申报业务应用率100%,海关所有进出口货物100%无纸化通关,整体通关时间压缩50%以上。积极参与长三角口岸大通关建设协作,参加皖苏、皖浙、皖沪口岸大通关项目对接会,与南通、太仓、连云港等口岸签订合作协议。

应对大战大考成效显著。始终坚持以政治建设为统领。全面加强党对商务工作的领导,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深入开展三个以案警示教育,纵深推进全面从严治党。有效提升惠民商务党建品牌影响力,积极创建五星级党支部。实施商贸流通扶贫工程。大力推广电商企业+基地+合作社+农户(贫困户)你种我销、你养我卖等模式,引导小农户与大市场有效衔接,促进电子商务与农业农村产业发展有机融合,帮助农民增收。2020年新增县域农村电商经营主体229个,完成电商业务培训3098人次;农村电商利益联结机制带动项目50个,带动贫困户2235人,人均增收约3000元。积极应对疫情汛情大战大考。市场监测和调控体系不断完善,市场调控和应急保障能力不断提高。严格落实新冠疫情分区分级精准防控和外防输入、内防反弹各项措施,统筹疫情防控和商务经济发展取得明显成效。推进安全生产铸安行动常态化、实效化,落实安全生产专项整治三年行动,实现商贸流通领域安全生产零事故。商务诚信建设不断加强,严厉打击侵犯知识产权和制售假冒伪劣商品行为,市场秩序和消费环境进一步改善,成品油、拍卖、二手车流通等特种行业健康发展。

第二章 新阶段商务经济发展环境

十四五时期,我国进入新发展阶段,商务发展条件深刻变化,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

从国际看,世界正经历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和平与发展仍是时代主题,区域全面经济伙伴关系协定(RCEP)等多边、双边协议开始施行,开放合作、互利共赢、区域经济一体化是长期趋势。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为我国推动产业优化升级、塑造发展新优势带来新机遇。但围绕经济和科技的竞争愈演愈烈,国际政经格局正在经历重大调整,国际体系国际规则正在重构,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面临重塑,新冠肺炎疫情影响广泛深远,各类衍生风险和不确定性不容忽视。

从国内看,我国已转向高质量发展阶段。正在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实施扩大内需战略,实施更高层次对外开放,促进内需和外需协调发展、产业和消费协同升级。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深入发展,人工智能、5G、区块链、大数据等技术快速发展和商业化应用,创造出大量的新产业、新业态、新生产方式和新商业模式,快速催生的新动能,正在重塑经济增长格局、深刻改变人们生产生活方式。随着我国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经济长期向好的基本面不会改变,超大规模市场优势日益显现,消费潜力持续释放,消费空间不断扩大,消费结构加快升级,服务消费稳健增长。绿色低碳、共享经济、旅游体验、教育文化娱乐和医疗保健等中高端消费领域形成一系列新的增长点。

从区域发展看,中心城市、都市圈经济正在成为承载发展要素的主要空间形式。随着长三角一体化发展战略升格为国家战略,高质量一体化发展进程的加速,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进入更高形态,长三角地区率先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城市群和都市圈辐射带动效应更加明显,皖江城市带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进入承接布局新兴产业的高级阶段,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城市联动更加紧密。

从我市看,我市地处合肥、南京、杭州、武汉、南昌五大省会都市圈辐射交汇地,有条件打造成为长三角联通中西部的战略节点,发展空间优势将凸显放大。商务经济能更好地融入到新一轮对外开放和区域合作格局中去,在更高平台与周边城市对接合作,构建一体化市场新布局,全方位畅通流通体系。随着东部三区一体化发展,半导体产业、轻合金产业和装备制造业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提升,文化旅游和大健康产业发展空间的拓展,现代服务业的融合发展,商务经济能更好地向品质化便利化提升,实现高质量发展。

同时必须看到,我市商务经济发展还面临诸多挑战。外部环境复杂严峻、区域竞争挤压加剧、新旧动能转换不畅、自身发展不均衡等挑战。面临着中心城市辐射带动力弱,主导产业集群效应尚未形成,县域经济和园区经济支撑力不强,与长三角发达城市相比差距巨大,在城市能级、产业基础、对外开放、配套服务等方面都处于相对劣势,应对外部虹吸效应、争夺外部高端资源存在较大难度,发展面临高端截流和中低端分流的双重挤压。商务经济低层次的产业结构亟待优化调整,产业平台能级急需提升,新旧动能转换形式尤为迫切、任务尤为繁重。

综合分析,十四五时期池州商务发展总体上仍处于重要的战略机遇期,但机遇和挑战都有新的发展变化。因此必须坚持底线思维,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的新特征新要求,增强机遇意识和风险意识,在危机中育先机,于变局中开新局,继续扩大开放,扩大内需,努力打造推动形成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节点城市。

第三章 新阶段商务经济发展总体要求

第一节 指导思想

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深入贯彻党的十九大和十九届二中、三中、四中、五中全会精神以及习近平总书记考察安徽重要讲话指示精神,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统筹推进五位一体总体布局,协调推进四个全面战略布局,认真贯彻落实科学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决贯彻新发展理念,积极融入新发展格局。坚持稳中求进工作总基调,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以改革创新为根本动力,以满足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为根本目的,统筹发展和安全,围绕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聚焦两个坚持、实现两个更大目标要求,积极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努力构建新发展格局,努力打造经济社会发展全面绿色转型示范区,为建设经济强百姓富生态美的现代化三优池州贡献商务力量。

根据上述指导思想,在商务经济发展过程中,必须把握好以下五项原则:

——坚持党的全面领导。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引领,坚持和完善党领导商务工作制度和机制,为商务高质量发展提供根本政治保证。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坚持人民主体地位,把人民对美好生活的向往作为商务发展的奋斗目标,不断增强商务服务民生能力,始终做到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促进共同富裕。

——坚持新发展理念。把新发展理念完整、准确、全面贯彻商务发展全过程和各方面,转变商务发展方式,更好联通内外、贯通城乡、对接产销、促进循环畅通,加快融入新发展格局。

——坚持深化改革开放。以高水平开放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坚持创新驱动,推动高水平发展。积极主动落实国家区域重大战略,推动深化改革和扩大开放相辅相成,增强商务发展动力和活力。

——坚持系统观念。统筹推进国内国际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准确把握商务发展和安全关系,强化协作联动,注重防范化解重大风险挑战,推动商务发展质量、结构、规模、速度、效益、安全相统一。

第二节 主要措施

——深化改革、创新发展。顺应经济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发展趋势,把新发展理念贯穿商务经济发展全过程和各领域,将创新摆在商务发展的核心位置,以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管理创新、商业模式创新、开放模式创新作为驱动商务发展的主动力,加快传统商业模式升级、创新商务数字化应用;建立对外开放创新平台,加快提升城乡商品流通体系和便民服务体系运行质量与效率;着力创新发展现代物流、电子商务、会展、服务外包、金融、商务咨询等生产型服务业及商贸服务、家庭服务、文化旅游等新型生活服务业。

——联动融合、协调发展。围绕半导体、新材料、装备制造、绿色农产品、文化旅游等八大新兴产业,应用互联网、大数据、人工智能等最新科技成果,以商品服务相融合、内贸外贸相融合、线上线下相融合、商旅文互动融合为重点,拓展发展平台、增强服务功能;大力推进涉及面广、辐射作用大、产业关联度高的商务经济重点行业和领域加快发展,重点推进产业集聚、贸工农融合和商旅文互动,实现各产业深度融合、协同发展。

——内外并举、开放发展。坚持引进来走出去并举,主动谋划融入国家更高层次对外开放及国际产能合作战略,深化与一带一路国家经贸合作,立足长三角区域经济一体化发展战略,安徽自贸区建设,加快融入全球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创新链。深化流通体制改革与扩大流通产业开放相结合,坚持稳定外需与扩大内需并重、吸收民资与引进外资并重、资金引进与品牌落户并重,探索内外贸一体化市场发展。

——生态商贸、绿色发展。在全社会构建生态文明与商贸文明相结合、生态文化与商业需求相促进、生态涵养与商贸设施建设相配套的生态商贸工程,发展生态效益明显的绿色商贸、绿色物流、信息服务业等生态服务业,开发生态产品,推广生态旅游,促进绿色消费,倡导节约能源、保护环境的生态文明消费模式。

——民生为本、共享发展。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美好生活的需要为目标,解决商务经济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等问题。大力推进城乡流通体系建设,大力推进乡村振兴,不断优化城乡商流、物流、信息流和资金流,使其统筹发展,协同促成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商务公共服务均等化,形成城乡协调、功能互补、集散有序的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发展格局,提升农民生活质量,共享发展成果;坚持完善城市社区商业、家政服务、社会化养老、快递进村等民生商务,惠及广大城乡居民。从而不断增强全体人民群众获得感、幸福感。

第三节 发展目标

十四五期间,商务经济发展的主要目标如下(详见附表):

一、商品流通。2025年,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达到625亿元,年均增长9%;限额以上批发零售及住宿餐饮企业数量达到560户。

二、对外贸易。2025年,全市进出口达到15亿美元,新增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1个;全市进出口5亿美元以上企业实现零突破、1亿美元以上企业达5家,千万美元企业达15家。

三、外资外经。力争到2025年,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池州经开区、池州高新区年度利用外资超亿美元,东至开发区、青阳开发区、大渡口开发区年度利用外资超5000万美元,中韩产业园五年累计引进外资企业50个、利用外资超5亿美元;走出去企业数量2家。

四、口岸运输。2025年,口岸货运量达到120万吨,年均增长5.1%;口岸集装箱吞吐量达到8000标箱,年均增长20%;进出口国际航行船舶10艘次。

五、市场体系建设。2025年,专业(批发)市场增至20个,争取新增1个省级特色商业街;报废机动车回收拆解资质企业增至4家。

六、商贸物流。2025年,商贸物流配送中心达到6个以上。

七、电子商务。2025年,电子商务产业园达到7个,积极争创1-2个省级跨境电子商务产业园区;培育年网络销售额超亿元企业8家,超千万元企业80家;年网络销售额突破150亿元。

八、会展经济。2025年,专业展览馆数量1个,年均展览场次达15场。

第二篇 贯彻产业强市战略 完善流通体系建设服务构建发展格局

以构建新发展格局为纲,推进市场相通、产业相融、创新相促、规则相联,强化国内大循环主导作用,以国际循环提升国内大循环效率和水平,推动实现国内国际双循环互促共进。

第四章 坚定不移实施产业强市战略

第一节 融入国内大循环

全面激发城乡消费。坚持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在创新流通、促进消费上发力,促进消费提质扩容。顺应消费升级趋势,努力提升传统消费,扩大汽车、家电、家具等大宗消费,推动餐饮、家政等生活性服务业品质化发展;加快培育新型消费,以数字赋能为手段,支持实体商业转型升级,促进线上线下融合发展;创新消费平台,打造特色商圈,改造提升商业步行街,完善便利店、菜市场等生活性服务网点,建设一刻钟便民生活圈。完善现代流通体系。健全流通骨干网络,合理规划布局综合物流园区、物流配送中心等流通网点,加快补齐冷链设施短板;深入推进农村电商,扩大覆盖面,畅通工业品下乡、农产品进城;发展流通新业态,推动流通企业数字化、智能化发展和跨界融合,培育一批具有较强竞争力的现代流通企业。

第二节 促进国内国际双循环

坚持保主体、抓关键、筑平台、育工程。推进贸易创新发展。紧盯重点项目重点企业,建立重点项目、重点企业清单库,建立健全常态化监测调度机制,完善重点企业包保服务机制,落实各级外贸促进政策,帮助拓宽外销渠道,支持外贸产品转内销。引导外贸企业不断提升产业层次和产业竞争力。加快发展跨境电商、市场采购贸易等外贸新业态,支持设立海外仓,大力发展服务贸易,提升贸易数字化水平。加大双招双引力度。建立健全工作机制,不断创新招商引资方式,突出重点产业定向招商和产业链招商,加强对重点项目要素保障。

第三节 推动高水平对外开放

着力提升对外开放平台能级。主动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以开放平台建设为重点,强化支撑提升能级,推进全市6个省级以上开发区高质量发展,高标准推进安徽中韩(池州)国际合作半导体产业园建设与招商。争创安徽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制定我市联动创新区实施方案,促进创新成果对接转化,力争将东部三区纳入联动创新区。加快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建设。启动池州水运口岸基础设施建设,着力推进池州港口岸对外国籍船舶扩大开放。加速航空口岸对外开放,力争九华山机场对外开放列入国家十四五口岸发展规划,积极推动先行开通境外直航包机。力争皖江江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获批筹建,进一步抢抓机遇,扩大开放型经济规模。优化口岸营商环境。落实跨境贸易环境提升行动。提升口岸服务功能,压缩通关时间,加强与长三角城市群大通关协作,积极参加皖苏、皖浙、皖沪项目对接会。提升国际贸易单一窗口服务功能,积极融入长三角单一窗口跨区域互联互通进程。

第四节 发挥夯实园区承载能力

继续强化园区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公共服务配套,夯实园区承载能力。积极承接长三角地区产业转移,采取飞地经济模式与长三角园区、企业等不同主体开展合作,形成跨地区发展合力。支持推进安徽中韩(池州)国际合作半导体产业园、池州数字产业园、金山云大数据产业园等园区建设,优化提升园区功能配套,着力打造特色园区,支持推进园区管理机制不断创新。

第五章 构建商贸流通新布局

根据池州城市发展空间格局,结合我市商贸流通业发展基础、产业发展优势及长三角一体化区域发展需要,根据创新、协调、开放、绿色、共享的新发展理念,按照布局合理、重点突出、彰显特色、融合协调、便民惠民的发展原则,实施提升中心城区、巩固县城中心、推动集镇聚集战略,加快推动池州市商贸流通业现代化建设。

第一节 聚焦两个核心区

主城区定位为城市中央商贸核心区,是我市商贸流通最为集聚、层级最高的核心区域。主要做好商贸流通设施的建设、优化及提升。以精、美、特为标准,推进池州商之都购物中心、同晖城市广场、君悦广场、远东国际广场等大型商业综合体提档升级;依托中骏世界城、池州普基新能源等商业综合体建设,打造池州高品位消费聚集地;积极引进万达等零售巨头,盘活运营东壹号等闲置商业综合体;推进贵池区新西街、杏花村文化商业街、百荷公园步行街等商业街区改造提升;丰富贵池区新西街、池州国际会展中心富景垚经营业态,促进美食购物、体验娱乐、文化旅游等多元化的夜间消费业态发展,着力打造品质夜市和夜间经济集聚区;加强滨江老码头、祁红老厂房等老建筑和孝肃街等历史文化街区商业盘活利用。杏花村文化旅游区以整体开发运营为抓手,推进文化、旅游、康养与商务融合发展。平天湖风景区完善商务、康养、体育、会展等功能,推进生态、旅游、科创融合发展。全面推进我市主城区形成融历史文化、休闲文化、商业文化、餐饮文化及生态文明为一体,具有休闲、娱乐、购物、消费、服务等功能的特色商业中心。范围主要包括老城区、杏花村文化旅游区、平天湖风景区的区域。

东部产业新城定位为综合性商贸核心区,是我市扩大商贸流通产业规模、创新商贸流通业发展模式的主要区域,为园区产城一体提供现代商贸服务为主要功能的核心商贸区,以三区一体化发展机遇为契机,合理布局产业功能区和服务配套区。围绕滨江景观休闲片区、梅龙中心片区、集中区东部组团、高铁东站等片区,积极引导专卖店、购物中心、中高档休闲娱乐中心和星级酒店有序发展,完善专业市场和农贸市场布局,升级改造生活性商贸服务配套设施,着力发展大型超市、会议会展、商务金融等服务业,加快推进商贸、文化、健康、养老、家政、社区等服务业发展。范围主要包括滨江景观休闲片区、高铁东部枢纽片区、机场临港经济片区、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市经开区、池州高新区等重点区域。

第二节 建好三个县域商贸中心区

发挥城市商业的中心功能,结合县域经济发展、美丽乡村建设和新型城镇化进程,按照一县(区)一首位产业集群(基地)、一县(区)一商贸流通中心的模式,带动乡镇呼应和延伸城市商业的辐射,构建以城市商业为核心、县域商业中心和乡镇商贸集群为节点、沿重要交通干线建设的商业走廊为延伸的商贸流通体系,形成城乡协调、功能互补、集散有序的城乡商贸流通一体化发展格局。

支持青阳县打造与中心城区一体化发展的县域商贸中心。以池黄高铁开通契机,强化南部新城商业和文化功能,支持推进高铁新区连片开发高水平建设。改造提升文庙百货、宝灵观家具、南门街家电、步行街服装等集精品服饰、地特产品、餐饮汽贸、古玩等为一体的商业街区;加快推进朱备禅修小镇、陵阳文创小镇、乔木黄精小镇和九华运动休闲小镇等省级特色小镇建设;依托蓉城邻里中心建设项目打造一站式智慧农贸市场;推进礼貌山休闲度假、芙蓉湖特色文化旅游购物美食街等重点项目建设,同步规划池黄高铁站旅游集散中心建设,形成以城镇人口集聚提供生产、生活、旅游集散等现代服务为主要功能的新型城镇化商贸流通中心。逐步完善青阳县、九华山旅游联动发展机制,加快东九华区域、五九沿线等重点板块旅游商圈集聚发展,积极培育高端度假、运动康养、研学旅行、文化体验的新兴业态,优化九华街景区、龙溪峡谷-闵园景区、天台景区、大愿文化园景区等精品景区商圈;着力打造九华乡野景区、古道朝圣景区、黄石溪谷景区等特色景区商圈,完善景区商服中心、旅游集散中心,将九华山风景区打造成为集交通集散、旅游服务、休闲娱乐、住宿餐饮、商贸购物于一体的旅游商贸流通中心。

推动东至县建设由山城迈向滨江城市的县域商贸中心。支持东至县深入推进尧东一体化发展,支持推进舜城新区、火车站站前区、滨湖新区连片商圈布局与发展,加快推进由山城向滨江城市转换。重点推进龙工场跨境电商产业园、韵达安徽(东至)电商物流基地、张溪镇青年电商返乡创业园建设工程,完善精细化工和轻纺产品产业的供应链和产业链;升级新天地城市综合体、农贸市场及其他专业市场,打造东流老街特色商业街区,形成集现代物流、电子商务、国际贸易为一体的新型城镇化商贸流通中心。

支持石台县建设成为精致特色县域商贸中心。以池祁高速建成契机,优化县城商贸空间布局。围绕乡村旅游、大健康养生等主导产业,加快牯牛降、仙寓山、秋浦河沿线等旅游重点板块商贸集聚发展,结合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旅游后备箱工程,鼓励和支持大型商场和超市设立旅游商品专柜县域富硒农产品专柜;加快推进硒茶小镇、慢庄小镇、童话里文化商业街等特色商业街建设,加大完善县域商贸流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发展精品民宿,打造上林山休闲养生度假区等优质高端的集旅游、商贸、文化、民宿于一体的康养基地,形成精致特色县城商贸流通中心。

第三节 新建两个商贸物流集聚区

综合供应链物流基地。推进安徽蓝云供应链物流园、青阳冷链物流园、东至县农产品一级批发市场冷链物流园、石台物流产业园、石台商贸物流配套设施建设综合体及电子商务产业园、梅里物联网农产品乡镇仓储冷链物流产业园等项目建设,推动我市制造型企业、农副产品加工制造企业、专业市场、大型生产资料流通和配送中心等紧密衔接,形成以交通枢纽、中心城市和大型商品集散地为依托,以面向长三角地区城市群及辐射全国主要城市的综合供应链物流基地,努力建成长三角区域性货物资源的分拨中转集散中心、区域性物流企业总部集聚发展中心、区域性物流生产要素资源交易配置中心,打造成为长三角联通中西部重要物流节点城市。

现代电商物流基地。依托韵达安徽(东至)物流基地建设,着力打造尧(渡)东(流)一体化现代物流集聚区。加快推进金山云大数据产业园、池州数字产业园、青阳电子商务创业园、张溪镇青年电商返乡创业园等项目建设,并与我市现有电商产业园区、城乡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电商服务站点,形成联结全国重点城市节点电商物流中枢。

第四节 打造多个特色商贸镇

实施特色小城镇建设工程,推进小城镇分类特色发展。根据各县(区)商贸流通中心空间发展布局,推进镇域经济和乡村振兴有机结合,建设殷汇、龙泉、陵阳、七都等9个重点乡镇,加快打造南部山区中心镇、省际有影响力的现代商贸型边界镇。对马衙、涓桥、新河等毗邻中心城市和县城的郊镇,支持推动中心城区基础设施延伸和共建共用,支持推进生态农场、休闲山庄、民宿聚落等建设,打造环境美丽宜人的城市后花园和现代集贸型卫星镇。对大渡口、香隅、牛头山、木镇、丁桥等产业基础较好的园区乡镇,推进产城一体融合发展,打造经济发达的综合商贸园区乡镇。对陵阳、朱备、庙前、乔木、仙寓、矶滩、东流、木塔、梅村、里山等文旅农林资源丰富的特色乡镇,打造产业特色鲜明、生态环境优美、体制机制灵活、人文气息浓厚、宜业宜居宜游的文旅+商贸的特色小镇。

第三篇 贯彻新发展理念 明确全市商务经济新任务

第六章 激活流通新活力

第一节 健全城乡流通体系

充分激发农村消费。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为契机,提升农村电商发展水平,加快推进农村现代流通服务网络建设,提升农村电商公共服务中心、物流配送中心和村级电商服务站点功能,不断强化龙头电商+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利益联结机制,让农产品进城更顺畅,使工业品下乡更加便捷,让农民在家门口就能享受到有品质的消费服务。鼓励汽车下乡。支持建设立足乡村、贴近农民的生活消费服务综合体,鼓励大型商贸企业在乡镇布点把乡镇建成服务农民的商贸中心。

大力提升城市消费。立足我市商贸流通布局,完善东部产业新城片区、天堂湖片区商贸功能,合理规划建设高端城市商业综合体,力争培育新增1个省级特色商业街,大力发展智慧街区智慧商圈,建设城市新型消费网络节点。

积极推进数字新流通围绕生产、采购、运输、仓储、批发、零售、配送各个环节,建设畅通智慧的全域现代流通和供应链体系。推动辐射范围广、标准化水平高、综合服务能力强的商贸物流园区、专业批发市场升级改造,形成集交易、分拨、仓储、冷链物流、电子商务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流通服务中心。加快商贸流通企业数字化改造,提升流通效率,打造一批数字化水平领先、便民惠利、具有引领效应的行业标杆。支持龙头企业通过直营连锁、特许连锁等形式拓展跨行业、跨地区经营网络。支持中小企业特色发展,进一步建立健全市县乡三级商贸流通企业公共服务体系。

第二节 大力发展新兴业态

大力引进一批大型电商企业落户我市,重点培育一批省级电子商务示范企业(示范园区),支持打造一批地方特色网货品牌。加快推进跨境电商产业园区建设,统筹开展B2CB2B跨境业务,探索布局海外仓。聚焦农村产品上行,持续推进农村电商提质增效,助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积极引导一批商贸流通企业上云上平台数据赋能,鼓励零售场所进行数字化改造,发展智慧零售新模式,拓展无接触式消费体验;组织参加各类产销对接活动,指导各地开展形式多样的直播带货、网络惠民促销活动,推进线上线下更广更深融合发展。

第三节 培育壮大流通主体

大力推进中骏世界城、普基新能源等城市商业综合体项目建设,发挥远东国际广场、赛博数码生活广场、东壹号等商业服务功能,着力培育一批大型商贸企业。着力招大引强,积极引进总部商业、连锁直营、大型电商等新型商业。支持龙头企业向生产、物流配送、金融、网络信息领域拓展,加快产业融合,延长产业链条。鼓励引导加工制造业、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主辅分离,设立法人商贸企业。推动限上企业组织化程度不断提高,力争十四五新增限额以上商贸企业100家以上,新增销售额过亿元的大型商贸龙头企业5家以上。

第四节 持续开展消费促进

鼓励核心商圈和特色商业街与文化、旅游、休闲紧密结合,抓住重要节日,持续开展形式多样的促消费活动,发展夜市经济,繁荣活跃夜间消费。推动家政服务业提质扩容,助力生活服务业消费升级。

第七章 打造外贸新优势

第一节 实施外贸四大工程

实施出口市场开拓工程。在深耕欧美等传统优势市场的基础上,重点开拓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市场,鼓励企业加大与RCEP等自贸协定国家或地区的贸易合作。充分利用广交会、华交会、进博会等重大展会平台,精心组织我市企业参展,拓展企业外销渠道。发布线上展会目录,引导企业主动适应线上展会新模式,运用5G、虚拟现实等现代信息技术提高参展实效,降低市场开拓成本。鼓励企业以合作、自建等方式,推进国际营销体系建设,提升企业国际市场开拓能力和竞争力。充分利用我国签署的自贸协定,帮助指导企业利用关税减免优惠政策和通关便利化措施,宣传推广优惠原产地政策、ATA单证册等商事认证业务,扩大对自贸协定市场出口。

实施出口品牌培育工程。深入实施品牌战略,建立健全外贸自主品牌建设培育机制,完善品牌促进、保护、推介的政策措施,推进建立品牌推广中心,大力培育区域性、行业性品牌,提升以技术、品牌和服务为核心的国际市场竞争力。强化国家级和省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建设,重点支持佳山龙溪等现有出口品牌加大品牌营销推广力度,打造知名品牌产品,扩大特色产品出口规模。鼓励和支持企业按照国际标准组织生产、获取国际认证和参与国际标准制定,鼓励引导并支持企业加强商标注册、质量管理体系认证、售后服务体系建设、专利申请和技术认证等基础性工作,积极开展国家地理标志认证,提高品牌国际市场知名度。

实施外贸主体壮大工程。精准施策保护市场主体,形成龙头企业引领支撑,骨干企业多点带动,骨干企业遍地开花发展局面。加强龙头企业培育引进,围绕开发区主导产业的龙头企业购销市场情况分析研判,推动我市电子信息、新材料、纺织面料等重点产业龙头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支持骨干企业成长,对超五百万美元企业落实包保服务责任制,实行一企一策精准服务,支持开展出口产品国际认证、海外营销体系建设,加快形成品牌、质量等竞争优势,增强国际竞争力。扎实推进外贸孵化培育工作,开展大走访、大调研、大起底,举办外贸政策暨业务培训班,鼓励参加境内外展会,支持用好出口信用保险政策工具,提升小微企业发展能力和信心。落实《出口转内销工作方案》,力保外贸企业可持续发展。

实施商品质量提升工程。引导企业加强质量管理,支持企业根据国际市场需求开展国际产品认证,不断提高出口产品质量。全力支持重点企业研发、引进技术和设备,重点支持这些行业的企业开拓国际市场。提升电子信息、新材料等新兴产业国际市场竞争力,引导竹木制品、服装纺织、机电等传统产品企业实施产品升级、技术改造等工程,提升出口产品质量,扩大机电和高新技术产品进出口份额。

第二节 打造外贸产业集群

调整和优化传统外贸产业集群。实施外贸传统优势产业提升工程,做强做大纺织服装、化工医药、大宗商品、农副产品、电子信息产品、机电设备等主导产业,完善配套产业链建设,健全技术协同创新机制,支持产学研联合攻关,加强国际营销体系建设,提升传统产品的质量和附加值,增强国际竞争力。

培育和发展创新型外贸产业集群。积极争创安徽自贸区联动创新区,支持建设皖江江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充分发挥联动创新区、国家级开发区、国家级外贸转型升级基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等叠加联动优势,强化开放型大项目引进力度。以中韩(池州)国际合作半导体产业园等园区建设为契机,以大能级龙头企业为骨干,以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为重点,培育一批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新兴产业集群。

第三节 培育外贸竞争新业态

积极促进跨境电商发展。重点推进东至龙工场项目建设,通过互联网+外贸+本地制造方式,整合东至县箱包、袜业等众多小微企业资源,拓宽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销售渠道,助力传统产业通过跨境电商转型发展。加大政策宣贯与资金扶持力度,发挥笨鸟先飞、鸿飞信息等重点跨境电商企业示范带动作用,鼓励引导传统外贸企业上线各类跨境电商平台,统筹开展B2CB2B跨境业务,优化快件、小包国际物流通道建设,简化跨境电商通关环节,简化小微跨境电商企业外汇收支手续,探索布局海外仓,扩大跨境电商进出口规模。

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招优育强外贸综合服务主体,吸引境内外优势企业来池州设立外贸综合服务平台,鼓励传统优势企业向外贸综合服务企业转型,培育一批辐射能力强,功能完善的外贸综合服务企业。加快建设国际化程度高、公共平台完善、配套设施齐全的大体量服务外包载体,发展服务外包产业集群吸引境内外大型服务外包企业在我市投资设立分公司或接包中心。推进池州华文、大龙网等外贸综合服务平台建设,提供有效的政策支持和通关便利,帮助其对接我市中小微企业,扩大本市出口规模。

探索发展市场采购贸易。制订出台市场采购贸易方式试点实施方案、综合管理办法、奖励办法及系列配套监管制度,抓好市场主体培育,吸引更多的企业加入市场采购贸易,扩大市场采购试点范围。深化市场采购+”贸易模式创新,依托东至县大龙网跨境电商产业园及九华蓝纺织一体化产业智能产业园等项目建设,针对其外贸市场多品种、多批次、小批量的特点,借鉴义乌国际贸易综合改革试验区建设经验,创新市场采购进口机制。探索推进全市范围内符合条件的外贸经营者在市场采购集聚区内属地采购申报、异地通关放行的模式。

第八章 催生外资外经新动能

第一节 强化园区载体能级

优化提升功能配套。全面贯彻新发展理念,坚持集群化、高端化、集约化导向,着力提升园区承载力、形象力、带动力。等高对接沪苏浙等先发地区的园区配套条件,加快实施基础设施优化、环保安全设施提标、公共服务设施配套、新型基础设施布局四大工程建设,加快发展生产性服务业,着力提升开发区对产业和人口的集聚能力。

着力打造特色园区。坚持平台思维,运用市场逻辑,调动资本力量,努力打造产业链、资金链、人才链、技术链四链合一发展生态。制定实施国家级开发区主导产业培育方案,着力引进地标性产业项目,分类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基地。集中力量攻关产业关键核心技术,促进新技术产业化、规模化应用,持续增强产业链的韧性和弹性,进一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推进体制机制创新。落实省级以上开发区两集中三剥离改革,围绕招商引资、项目建设和产业培育优化内部结构,推动园区向特色园区、专业园区转型发展。推行管委会+公司模式,探索走扁平化管理、公司化运营、市场化运作、专业化服务的新路子。

第二节 优化外资利用结构

突出战略性新兴产业利用外资。将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作为利用外资的首要目标,围绕半导体、新材料、新能源、高端装备制造、生物医药、大健康等战略性新兴产业,着力招引国际龙头企业及产业关联企业,引进境外人才、技术、资金等资源,打造战略性新兴产业集聚发展基地,形成一批具有一定国际竞争力的产业集群。大力引进世界500强企业、知名跨国公司和战略投资者在池投资,建设企业总部、功能性机构、研发中心,投资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等创新项目。

加强传统优势产业利用外资。支持与沪苏浙园区和企业通过项目合作、股份合作、组建联合体等方式,推动我市装备制造、建材、化工、轻纺、文化旅游、绿色食品等传统优势产业的互动合作,积极引进新技术、新材料、新工艺,提高产品附加值和市场竞争力,淘汰落后低效产能,加快改造升级步伐,提升创新发展能力。

加快服务业利用外资。积极争取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推动服务领域贸易投资自由化、便利化,吸引外资投入农产品加工和流通领域以及建筑、设计、咨询等服务领域。推动生产性服务业利用外资工作,在电子商务、物流仓储、交通运输、信息技术服务、节能环保服务等领域形成新的外商投资热点。做好金融及类金融项目招商,扩大融资租赁业利用外资规模。加快制造业和服务业利用外资的有机融合,促进服务业优质高效发展

第三节 提升招商引资水平

精准开展招商引资。聚焦日本、韩国、东南亚及港澳台地区主要外商投资来源地,针对长三角、珠三角、京津冀等外商投资企业集聚地,深入研判半导体等主导产业布局调整和产业转移趋势,紧扣产业发展需求和产业链关键环节,编制招商路线图和行业分析报告,提升招商引资针对性和实效性。利用友城、文化等资源优势,精准对接韩国、日本、台湾地区电子信息、装备制造等优势产业,每年至少组织两次以上境外招商推介活动。

创新招商引资模式。加强与各类商会、行业协会、产业联盟、投资机构、研究院所等招商合作,进一步借助世界制造业大会、进博会、中博会等重大会展平台,着力提升云推介”“云洽谈不见面招商和聘任境内外中介机构招引外资新成效,积极运用产业引导资金、股权引导基金、园区合作共建、第三方产业新城、联合资本招商、成果孵化转化等产融结合的招商新模式,打造基金+项目+园区的一体化生态链,推进招商引资由单向承接转为双向互动。

完善招商引资机制。突出大、新、高、外导向,完善招商引资绩效考评制度、重大招商项目联合预审制度、招商项目闭环管理机制、招商项目第三方专业评估机制。推行外资项目全周期服务机制,实现全流程包保服务。成立外商投资企业协会,搭建政府、企业和协会合作交流平台。加强与省、长三角地区外资企业协会交流合作,强化信息沟通和资源共享。全面实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完善外商投诉受理机制。

第四节 推进外经新突破

扩大对外经济合作。全面贯彻国家一带一路倡议部署,着力提升走出去便利化程度,积极构建与开放型经济发展相适应的对外经济合作综合服务平台,发挥龙头企业带动作用,支持企业开展境外投资、境外承包工程、对外劳务合作业务。着力推进有对外投资资质的安徽鸿凌机电集团有限公司境外投资发生实绩并取得明显增长;着力培育安徽艾可蓝环保股份有限公司赴法国投资并购项目,争取成功备案并取得对外投资实绩;借力省商务厅搭建的与央企合作平台,推进我市大型制造业企业通过国家援外项目借船出海走出去。

第九章 构建开放新高地

第一节 推进水运口岸扩大开放

全方位对接参与融入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积极参与长三角口岸城市打通关建设,加强池州口岸与上海口岸、南京口岸等长三角主要口岸在联合运输、江海联运等领域合作,推动池州港江口港区、牛头山港区向等级标准化、专业化、集约化和规模化方向发展,推进池州港国家一类水运口岸扩大开放,把江口港区和牛头山港区建设成池州开放型经济发展的重要支点,皖西南地区、赣东北地区海铁联运重点枢纽港口。

第二节 加快航空口岸对外开放

推进九华山机场申报建设国家一类对外开放航空口岸,完善空港配套设施,提升空港服务质量和旅客通过能力,对日本、韩国等国家和地区开通国际直航包机,发展航空货运物流。

第三节 积极发展铁路国际运输

加强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和地区联系,充分发挥铁路运输优势,充分利用合肥、芜湖等中欧班列发展国际运输,积极参与中欧班列分支路线,通过全面对接长三角多层次轨道交通体系规划、长三角区域铁路网规划,加快构建多层次的现代轨道交通运输体系。

第四节 优化口岸通关环境

推进口岸通关一体化。全面承接落实国家下放的涉及口岸通关及进出口环节行政审批事项,优化审批程序,探索实行联合审批、并联审批,实行24小时和节假日预约通关,提高口岸通关效率和出口退(免)税办理速度。进一步优化监管执法流程,变以往串联执法并联执法,探索对进出境运输工具、货物实施联合查验、一次放行模式,减少重复查验。巩固压缩整体通关时间成效,优化简化通关流程和作业方式,提升通关效率。落实减税降费政策,持续清理规范口岸收费,进一步降低通关成本。创新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功能,加快复制推广上海自贸区改革经验,简化海关特殊监管区域批次进出、集中申报制度,启用统一《货物备案清单》。推动皖江江南江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规划建设综合保税区,发挥海关特殊监管区境内关外的政策优势、通关优势和环境优势。鼓励加工贸易企业向海关特殊监管区域集聚,大力发展高端制造业和跨境电子商务,加快新技术、新产品、新业态、新商业模式发展,促进产业转型升级。

第四篇 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发展 积极参与     构建新发展格局

第十章 着力补齐商贸流通短板

深化与沪苏浙城市交流合作,支持推动各县区与沪苏浙对口合作。把握畅通、联通两个构建,支持推进完善综合交通运输体系,全面提高内联外通水平,加强高铁货运和航空货运能力建设,加强与长三角各口岸城市间的沟通,深化池州与长三角、长江流域以及中西部地区开展水水中转、铁海联运、陆空联运、航空联程中转等项目合作。推进长三角通关一体化建设协作,加快口岸物流载体建设,有重点、有步骤地引进国内外知名物流企业来池落户设点。支持新改建公共商贸仓储物流中心,争取建设6个现代物流服务集聚区。实施冷链产业补链强链工程,每个县区建设1个骨干冷链物流基地,促进县城配送投递设施提档扩面、冷链物流设施提质增效、农贸市场改造升级。实施应急物流体系建设工程,每个县区建设1个以上平时服务、即时保障的应急物流基地。支持推进空港物流园、商贸物流园、矿产品运输廊道、铁水联运专用线、江口港区四期等重大项目建设,打造多式联运集散中心,形成通道+枢纽+网络的现代物流运行体系。

第十一章 建设多层次高水平开放平台

抢抓安徽自贸试验区建设重大机遇,推进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池州经开区与安徽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争取东部三区纳入安徽自贸试验区联动创新区,积极承接自贸区溢出效应。

打造综合保税区高能开放平台。加快推进皖江江南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以保税物流服务为核心,集保税仓储、出口退税、内陆口岸、国际贸易、国际物流、简单加工等六大功能于一体,建成后物流中心货物吞吐可达60万吨,年进出口额超4亿美元,依托水运、陆运和空港立体交通,立足池州辐射皖南及赣东北区域。超前谋划综合保税区,增加保税加工、虚拟口岸、商业零售等功能,发挥好保税+”的叠加效应和功能。重点聚焦电子信息、新材料、生物医药、准备制造等主导产业,大力发展出口加工产业,并集保税物流、进口产品展示、跨境电商综合服务等功能于一体,打造长三角半导体、新材料、装备制造基地。

打造国际经贸合作平台。扬池所长嵌入长三角产业链供应链,引导我市主导产业联盟和优质企业加入长三角相关产业联盟,积极承接长三角优势产业生产和配套环节转移。高标准建设中韩(池州)合作半导体产业园,紧紧围绕园区产业定位,突出双招双引主载体作用,深入推进创新驱动发展,加快产业转型升级,全面激发开放活力,将中韩产业园打造成安徽省对韩合作的重要平台以及韩、日、台资企业聚集地。吸引韩日台半导体企业把更高技术水平、更大增值含量的加工制造环节和研发机构转移到海关特殊监管区,努力建设安徽省封测能力最大、封测水平最高的集聚地,打造对外开放新高地,推动我市经济高质量发展。

打造跨境电商公共服务平台。聚焦产业集群+跨境电商”“专业市场+跨境电商两大特色,加快形成跨境电商全产业链闭环生态圈,探索公共海外仓布局,引导海外仓提升境外仓储配送、境外全渠道分销、境外商务服务能力,提升海外仓与境内跨境电商综试区的互联互通。努力把跨境电商打造成为池州开放型经济的新业态、高质量发展的新动能。

第十二章 主动融入区域产业分工

立足现有产业基础和优势,按照龙头项目-产业链-产业集群-产业基地等发展思路,以各类开发区、工业园、特殊监管区为载体,改造提升特色产业集群,发展壮大新兴产业,深入推动旅文与大健康、商贸、互联网联动融合发展,全面融入长三角一体化产业新布局。

支持推进江南新兴产业集中区重点承接布局机械电子、新型材料、大健康产业,谋划布局数字经济,加快形成轻合金材料集群、织造产业集群、智慧产业集群;支持推进市经开区重点承接布局半导体、高端装备制造和现代服务业,壮大半导体产业集群;支持推进池州高新区重点承接布局智能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和装备式建筑产业,打造高新技术产业集群;支持推进东至开发区重点承接布局化学制药、生物医药和化工新材料产业,加快形成化工新材料产业集群和医药产业集群;支持推进大渡口开发区重点承接布局绿色有机农产品加工、机械织造、轻纺产业,壮大食品产业集群;支持推进青阳开发区重点承接布局机电装备、金属和非金属材料产业,壮大机电装备省级特色产业集群;助力文化、旅游、大健康产业与商贸融合发展成为战略性支柱产业,大力培育融合商贸的高端度假、运动康养、研学旅游等产品业态。以创建国家全域旅游示范区为抓手,深化皖南国际文化旅游示范区核心区建设,推动形成以环九华山、主城区、石台县为重点,沿秋浦河、滨江为补充的全域旅游发展格局,积极培育三区两带消费圈的度假休闲经济、运动经济、养生保健经济、民宿经济等旅游经济新业态,将我市打造成为高端度假、运动康养、研学旅行、文化体验等为一体的全域旅游消费圈和特色产业集聚地。

第十三章 推进口岸通关一体化建设

加快口岸和特殊监管区域建设。推动池州港国家一类水运口岸扩大开放,对接参与长三角港口联盟建设,在联合运输、江海联运等领域开展全方位合作,协力打造世界级港口群。积极争取设立各类海关特殊监管区,申建九华山机场国家一类对外开放航空口岸,助力开通国际直航包机和中韩国际航线,加快航空物流园区和保税物流中心(B型)建设。加快互联网+海关改革,推动港航物流信息接入单一窗口”“一站式作业和口岸执法联查联放,着力构建口岸+海关特殊监管区域+多式联运模式。

推进互联互通口岸通道建设。推进与长三角区域口岸城市群大通关项目合作和联动发展,积极引进沪苏浙知名船代、货代等公司开展江海直达、江海联运、铁水联运等多式联运。推动池州口岸与上海港、南京港等口岸物流联动发展,形成港园联动、港城协调、亿吨大港的发展格局。加强与长三角口岸城市群空中合作,积极引进沪苏浙知名航空公司、旅游公司。

加快虹桥商务区综合枢纽对接。深化与虹桥商务区战略合作。主动对接虹桥进口商品展示交易中心、虹桥海外贸易中心、长三角区域城市展示中心、长三角电子商务中心建设,支持我市园区、企业入驻。

第五篇 强化保障措施 推动规划目标任务落地

第十四章 加强党的领导

全面加强党的领导。坚持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基本理论、基本路线、基本方略,巩固深化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果,增强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做到两个维护,认真落实党中央及省委、市委决策部署。加强党对商务工作的领导,发挥商务系统各级党委(党组)领导核心作用,完善党委(党组)研究商务发展战略、分析经济形势、研究重大方针政策的工作体制机制。时刻保持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本色,继续深化商务改革,着力形成上下同心、干事创业的强大合力。

锻造过硬商务队伍。优化领导班子知识结构和专业结构,增强党领导商务工作专业化能力,提高党领导商务工作的法治化水平,为实现商务高质量目标任务提供坚强的组织保障。市、县区商务主管部门要加强领导班子自身建设,不断提高把方向、谋大局、抓改革、促发展的能力。着力培养高素质专业化商务队伍,县区要提高思想认识,确保机构整合而商务力量不减,确保商务工作有人管、有人做、能做好。适时组织开展各类业务培训,提升工作能力和水平,增强做好商务工作合力。

推进作风持续优化。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监督责任,把严的主基调长期坚持下去,深化三个以案警示教育,加强政治监督,一体推进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体制机制建设。力戒形式主义官僚主义,切实为基层减负松绑。加强商务领域党风廉政建设,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和一岗双责。坚持把调查研究作为基本功,深入基层一线,找出思路办法,解决困难症结,提升工作本领。坚决贯彻执行中央八项规定及省、市实施细则,持续营造风清气正的政治生态。

第十五章 强化政策支持

健全商务经济发展政策促进体系。根据本规划提出的目标任务,围绕商务经济发展的重点领域,注重突出重点,注重公共服务平台建设,注重发挥政策的叠加效用和指导作用,注重政策的后期绩效评估与跟踪,不断完善富有竞争力的政策体系。加强政策研究,准确掌握国家、省商务促进政策动态,推动制定相应商务经济发展促进政策,发挥市、县(区)政策促进效应,推动形成国家、省、市、县(区)相互协调联动的商务促进政策体系。加强用地、社保、创新等要素保障,促使企业减负降本。加强财政、金融、人才等政策扶持,抓好各类经贸政策的宣传和兑现,督促各类政策及时落地;强化金融支持,引导金融机构加大企业信贷支持,强化商贸流通体系和供应链金融服务。加大保险支持,扩大出口企业信保覆盖面,降低信保费率,丰富信保品种。

第十六章 优化发展环境

提升国际化商务营商环境。以新修订《外商投资法》实施为契机,树立整体智治、高效协同的理念,全面推进证照分离改革全覆盖。落实好外商投资准入前国民待遇加负面清单管理制度,推行外商投资企业商务备案与工商登记单一窗口、单一表格受理新模式。加快市场信用体系建设。加强与上级部门和市级其他部门的系统对接,加快实现跨境、涉外事项数据共享和外资企业年报多报合一。大力推进一站式集成服务体系建设,全方位覆盖政策咨询、法律服务、风险管控以及企业注册、财税事务、海关申报、物流服务等服务内容。

加强内贸流通法制化营商环境。完善流通设施建设、商品流通保障、流通秩序维护、流通行业发展、市场监管等基本制度;加强市场公平交易、商品质量抽查、风险管理、源头追溯等相关立法,进一步建立健全池州市商务领域立法执法机制。维护市场经济秩序,推动商务领域信用体系建设,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参与打击商业欺诈,加强对特种行业和领域的监管。企业作为市场主体,必须懂法、守法、用法,维持池州市商务经济市场良好秩序;政府相关部门、行业协会、企业等要定期宣传商务领域法律知识,努力形成规则健全、统一开放、竞争有序、监管有力的法治化营商环境。

第十七章 完善推进机制

创新管理机制,理顺政企关系。健全完善内贸、外贸、外资、外经、口岸一体化管理机制,强化相互协调、联动发展。创新政府协同管理模式,整合和明确各部门管理职责,建立与商务经济发展相适应的管理体制和服务机制。加大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力度,创新商务领域投融资体制,鼓励和引导企业采用多元化融资方式,降低融资成本。加强政府与行业协会、企业的合作力度,建立市场、政府管理、社会协同共治相融合的商务经济新型治理模式。发挥商务中介组织和相关机构的桥梁和纽带作用,规范和完善行规行约,积极推进行业自律,建立商务管理部门、执法监管部门和中介组织合理分工、密切配合的工作机制。加快商务经济发展标准体系建设,加大对本规划明确的重点领域标准化工作支持力度,创新各项标准促进机制。结合本市实际建立生活必需品储备机制和应急调控快速反应机制,制定本市生活必需品和应急物资供应所需合理费用标准,确保国内市场稳定有序。利用法律咨询等中介机构,完善外商投资、对外贸易、对外直接投资、对外经济技术合作、国内贸易企业预警和监督机制,增强风险规避能力,确保商务经济发展公开透明。进一步推广国际贸易单一窗口覆盖率,推进贸易便利化。建立健全外商投资全流程服务体系,确立服务专班、完善外商投诉协调机制。

坚持统筹协调,完善考核机制。加大与国家、安徽省、本市相关部门、区县和功能区的协调力度,努力形成上下协同、左右联动的工作格局,共同推进池州市商务经济发展。完善同国际投资和贸易通行规则相衔接的制度体系,加强规划和政策的统筹协调,促进池州市商务经济高质量发展。加强规划宣传,凝聚相关部门、区县、企业等各方面力量,健全社会监督,提高规划实施透明度。充分发挥考核的指挥棒作用,在做好规划实施过程跟踪及动态修正的基础上,科学合理地制定池州市商务经济发展目标考核办法,完善商务发展绩效评价指标体系和规划实施监督、评估和检查制度,加大规划考核力度。各县区商务主管部门要围绕规划目标和任务,结合本地实际,制定措施,抓好落实。

 

池州市商务局发布
站点地图 | 联系我们 | 法律声明 | 页面纠错 | 网站建设意见

主办单位:池州市商务局 联系电话:0566-2569708 传真:0566-2569728
地址:安徽省池州市长江南路398号德邻广场 邮编:247000 网站标识码:3417000010
Copyright @ 2004-2020 All rights reserved  

皖公网安备 34170002000014号

| 皖ICP备2021011913号-1